2024年04月19日 星期五新浪微博腾讯微博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信息热线

  • 省妇联办公室: 028-86632572
  • 妇女维权(成都): 12338

培育产业带动 创新模式推动

2017-11-06 00:00:00| 发布者: 发展部|来自:


力促巴中贫困妇女脱贫奔康

 

巴中市妇联党组书记、主席  吕华

 

近年来,巴中市按照全国、全省巾帼脱贫行动总体部署,坚持培育产业带动、创新模式推动,有效促进全市贫困妇女脱贫增收、致富奔康。截止2016年底,全市女性贫困人口由2015年的17.5万人减少到10.38万人,涌现出7600余名妇女致富带头人。

一、实施“三级联动”,汇聚推进合力

(一)党政主导推动。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妇女发展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妇女减贫脱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内容,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件,落实了问题、责任、任务“三张清单”,构建了市县乡村四级责任体系。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会听取巾帼脱贫推进情况。市、区县财政每年足额预算妇女工作经费,确保巾帼脱贫行动组织领导、工作部署、经费落实三到位,有效保障贫困妇女在脱贫的道路上不掉队。

(二)部门协同推动。围绕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

贫,建立由妇联、扶贫、财政、民政、人社等12个成员单位共同参与的巾帼脱贫联席会议制度,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动妇女精准脱贫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召开巾帼脱贫联席会8次,解决具体问题27个,2.9万名患病贫困妇女免费诊疗,2.31万名贫困妇女实现易地搬迁,募集困境妇女儿童关爱基金43.1万元,看望救助困境妇女儿童2600人次,巾帼脱贫行动扎实有效。

(三)干部帮扶推动。落实“五个一”+“1”帮扶力量基础上,全市每一名党员干部再结对帮扶1—2名贫困妇女,实现结对帮扶全覆盖。落实定目标、定任务、定项目、定措施和建帮扶台账的“四定一建”帮扶机制,确保沉下去、贴着帮。会同市委组织部、市直工委、市扶贫移民局,联合倡议党员干部为5.7万名贫困妇女赠送“四癌”保险,增强了贫困妇女获得感、幸福感。

二、搭建“三类平台”,培育特色产业

(一)搭建产业发展平台。照“村有脱贫产业、户有脱贫项目、人有脱贫技能”脱贫工作思路,长短结合精选产业项目。以家庭为单元,积极发展“五小经济”“五园经济”“五个万元增收工程”等家庭种养殖业,建成巾帼畜禽规模养殖场1460个。以连片为依托,结合核桃、茶叶、巴药和生态养殖、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等主导产业布局,培育“何大妈豆瓣”、弘昌农业等“妇”字号企业、巾帼示范基地、女性社会组织等1360个,带动3.2万名贫困妇女参与到特色产业发展中来。以园区为载体,坚持产业园区、新型社区、田园景区“三区同建”,积极推动农旅融合,培育了忆莲山庄、李家大院等巾帼康养山庄、农家乐1620个。

(二)搭建能力提升平台。将妇女培训纳入全市民生事项,

市、区县财政每年预算妇女培训专项经费120万元,着力提升妇女就业创业技能。全面整合资源,集聚组织、人社、农业、商务等部门培训项目,拓展妇女技能培训渠道。积极创新模式,探索“高校(企业、基地)+妇女”“部门+专家+妇女”培训模式,加大政策、理论培训和实用技能培训,举办巾帼脱贫讲堂、妇女创业讲座,着力提升妇女综合素质。坚持按需培训,根据不同妇女群体需求,制定“菜单式”妇女技能培训计划,分门别类开展专题培训,让每位贫困妇女都有一技之长。近年来,全市开展妇女创业就业技能培训580场次,培训贫困妇女4.6万名。

(三)搭建多元投入平台。保障财政投入,以财政涉农资金整合为契机,围绕“巴山新居+特色农业+生态旅游”大农业发展思路,争取“巴山新居”、新农村聚居点、扶贫村及旅游、特色种养殖等产业发展资金,鼓励扶持妇女发展巴药种植、有机果蔬、生态养殖、乡村旅游等见效快、效益好的特色产业。创新金融扶贫,设立精准扶贫基金,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充分发挥妇女小贷、扶贫信贷、创业就业小贷的撬动作用,近年来全市发放各类贷款6.7亿元,辐射带动13万余名妇女创业就业。吸纳社会资本,落实创建省级创业城市等惠民政策,大力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鼓励在外成功女性回乡创业,带动1.1万名贫困妇女就地就近就业。

三、创新“三种模式”,拓展方法路径

(一)创新“集体经济+贫困妇女”双赢模式。探索创建“龙头企业(合作社)+集体经济+贫困妇女”脱贫工作模式,在深化人、地、林、房、钱和集体资产“六大盘活”产权改革的基础上,利用在贫困村建立的集体资产经营管理公司,用市场手段经营开发,对经营资产、财政性支农投入量化股权,实行贫困妇女配股40%、所有农户配股40%、集体持股20%,贫困妇女实现“双轮持股、二次分红、脱贫退股、集体增收”,有效推动贫困妇女稳定脱贫和集体经济持续发展。

(二)创新“示范基地+贫困妇女”互促模式。分发挥市妇女创业就业促进会的作用,让各类资源共聚、多种信息共享,实现合作双赢、抱团发展,互促“妇”字号企业做大做强。探索创建“促进会+基地+贫困妇女”合作模式,通过保底分红、产权入股、代管托养、保底收购等,形成利益联结共同体。如巴州区美康花卉种植专业合作社在产业发展中创新妇女利益联结机制,创建“合作社+妇联+妇女”的现金入股保本分红、现金入股按月分红、工资入股按月分红、期权认购获利、奖励分红“五大分红”模式,不断发展壮大特色花卉产业,已带动周边6个村360名妇女群众增收致富,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创新“龙头企业+贫困妇女”共享模式。探索创建“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贫困妇女+电商”发展经营模式,鼓励贫困妇女通过依法流转土地使用权、林权、原材料、生产资料等方式参与项目开发,利用扶贫信贷、创业小贷、妇女小贷资金和自有资金等入股龙头企业,带动发展家庭农场,把贫困妇女卯在产业链上。如弘昌农业、罗村茶业、七彩农业等32个巾帼示范基地,通过采取流转土地的方式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带动1.3万名妇女增收致富。充分利用市、区县电商产业园,培育女性电商致富带头人30余名,通过电商向全国各地销售生态、绿色产品,实现网络销售达2.4亿元。

四、建立“三大机制”,强化工作保障

(一)建立责任刚性落实机制。主动向市委、市政府领导汇报,推动各级各部门落实“两个责任”,层层传导压力,明确目标任务,确保巾帼脱贫行动有力推进。把妇女脱贫工作纳入全市妇联干部年度目标考核内容,作为干部培养交流、提任选任、年度评优条件,对推动不力、责任落实不到位的严格问责。

(二)建立激发自主参与机制。利用市级主要新闻媒体,常态开展中央和省、市脱贫攻坚决策部署、相关政策宣讲2240场次。扎实开展巾帼建功”“双学双比”、家政服务技能大赛等各类活动350场次,组建巾帼志愿服务小分队、巾帼互助小组开展志愿服务1400场次,增强了贫困妇女脱贫致富信心,实现了由“他扶”向“自立”的根本转变。

(三)建立统计监测复核机制。坚持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脱贫,在贫困妇女人口信息建档立卡的基础上,对贫困妇女人数变化进行跟踪监测,确保贫困妇女不漏评、不忽略、不掉队。由村(居)妇联主席牵头,每年初对脱贫人口识别、信息更新登记进行复核,对各种原因返贫妇女进行详细登记,及时跟进帮扶措施,确保贫困妇女实现人人脱贫

下一步,我们将以本次会议为契机,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省妇联的具体指导下,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贯彻落实好省扶贫移民局、省妇联领导的讲话精神,主动学习借鉴兄弟市州经验,努力撑起脱贫攻坚战的“半边天”,齐心唱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义的“巾帼颂”,更加扎实有效地推进巾帼脱贫行动,为把巴中建成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区,走出秦巴山区脱贫攻坚绿色发展新路子贡献巾帼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