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4日 星期三新浪微博腾讯微博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信息热线

  • 省妇联办公室: 028-86632572
  • 妇女维权(成都): 12338

四川“一村一幼”计划实施三年 大凉山这群彝族娃娃“普通话比校长说得好”

2018-11-09 00:00:00| 发布者: 妇儿工委|来自: 四川发布

1.jpg

普格县五道箐乡中心小学,凉山州首批“一村一幼”孩子上小学一年级了。

乡村教师李文兵,在凉山彝族自治州普格县五道箐乡中心小学任教有15年了,带过多届小学生。与往届学生相比,今年他所带的这届一年级新生,格外优秀。“讲卫生,懂礼貌,普通话好,很快就能适应小学学习。”说起这群孩子,李文兵赞不绝口。

优秀的一年级新生背后,是我省“一村一幼”计划发挥的大作用。为让民族地区幼儿过好国家通用“语言关”,从根本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2015年8月,四川省在大小凉山彝区率先启动实施“一村一幼”计划,以建制村为单位,一个村设立一个幼儿教学点,根据实际情况也可“多村一幼”或“一村多幼”,组织开展以双语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学前教育。2017年,“一村一幼”计划扩展到全省民族自治地方51个县(市),实现了村级学前教育全覆盖,3至6周岁的幼儿都可免费就近接受学前教育。

2.jpg

普格县五道箐乡中心小学一年级学生的数学试卷,字迹工整,卷面干净整洁。

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一村一幼”计划是四川创新实施的重大教育扶贫工程,是民族地区少年儿童学习国家通用语言、化解基础教育阶段教学语言障碍、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奠基工程。“一村一幼”计划的实施,从源头上打破了“贫困积累循环效应”。

首批“一村一幼”计划小朋友上小学了,他们的表现让小学老师很惊喜

“这群娃娃,厉害着呢!普通话说得比我这个当校长的都还好。”五道箐乡中心小学校长胡正华,站在一年级的讲台上,向学生们竖起一个大拇指。台下的这群小学生们,听了校长的高度表扬,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

胡正华夸赞的这群一年级新生,正是三年前凉山州首批“一村一幼”计划的小朋友。今年9月,他们升入小学,开启人生新阶段。这批孩子与小学学习生活的无缝连接,也是我省实施“一村一幼”计划成效的另一个体现。

凉山彝族自治州普格县五道箐乡村幼教点内,小朋友快乐成长。

2015年10月,凉山州启动了“一村一幼”建设,在村级开办幼教点,解决彝区学前儿童普通话听说能力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进入小学打好良好基础。

今年7岁的彝族小姑娘阿果,是五道箐乡中心小学一年级新生。这学期,在乡里举行的文化艺术节活动中,她参与表演的节目荣获一等奖。尽管才上一年级,认识的字还不多,但阿果已经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了。“我是在幼儿园里学会说普通话的。”阿果介绍着自己在村幼教点里学到的本领,自信而大方。“我在幼儿园还学到了画画和跳舞,老师还教我们洗手,爱干净,讲礼貌。”

在接受四川新闻网记者采访时,李文兵拿出一叠学生们刚交上来的第三单元数学测试卷,卷面整洁,孩子们都工工整整地写完每一道题。“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李文兵回忆道,在此之前,他带一年级时,需要花一个学期的时间,手把手地规范孩子们的行为习惯,为一年级学习打基础。到了第二学期,学生们才真正开始小学阶段的学习。“起步就比别人晚了,成绩肯定也很难上去。”李文兵说道。但从这一届学生起,他看到了太多惊喜的变化。“孩子们有着良好的生活习惯,不用老师提醒,他们会自觉地饭前便后洗手,懂得说‘谢谢’和‘对不起’。”除了生活习惯,孩子们在学习上的表现,也让老师们感到惊喜。“因为在幼儿园打下的学前基础,他们一来就能跟上小学一年级的学习节奏。以数学科目为例,以前做试卷时,还需要老师一道一道题目的念。但现在,孩子们自己都能做。只是在面对一些题干复杂的应用题时,才需要老师念题。”李文兵所教的班级,这学期以做了几次测验,孩子们的成绩都很不错。他相信,这学期期末,这批学生定能取得一个好成绩。

凉山彝族自治州普格县五道箐乡村幼教点内,小朋友快乐成长。

“在学校里学习不困难,老师的讲的东西我都能听得懂。我最喜欢上语文课,喜欢朗读。”说着,阿果翻开语文书,用标准的普通话朗读了刚学的一篇课文《家》。“蓝天是白云的家;树林是小鸟的家;小河是鱼儿的家;泥土是种子的家;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就是我们的家。”如今,在经历“一村一幼”计划这片沃土的滋养后,阿果这朵彝族小花朵,正茁壮成长。她的弟弟现在也是村里幼教点的一名中班小朋友。看着两个小乖孙在校园里天天向上,奶奶米色莫阿加感到很欣慰。她说,“现在形势好,我们这个村上有了幼儿园,有了老师,娃娃们上学很方便。阿果读了幼儿园,学会了普通话,也学到了讲礼貌。我们这些老年人,讲不来普通话,在家里,孩子还教我们说普通话。”

凉山彝族自治州普格县五道箐乡村幼教点内,小朋友快乐成长。

村幼教点从无到有,村民也越来越重视教育

胡正华不仅是五道箐乡中心小学校长,也是乡里三个村幼教点的管理者。“3年前,我们普格县纳入首批‘一村一幼’计划。乡里建立起了幼教点,不用家长们出一分钱,孩子们就能就近入园,接受教育。尽管政策很好,但由于家长们的教育观念比较陈旧,主动送孩子入园读书的人并不多。”胡正华还记得,3年前,村幼教点刚开班时,只有40多个小朋友入园就读。

为了让“一村一幼”计划惠及到更多人,他们不断地进村入户去宣传。“后来,到了农忙时节。村民们忙于农务,实在无法照顾孩子。想着幼教点有人照看,还管饭。于是,有部分村民便开始把娃娃送到幼教点读书。”说起这个事,胡正华有些哭笑不得。但过了一段时间后,他发现家长们的态度明显变化了。“这个变化就源自他们亲眼所见的孩子的变化。”胡正华说,当孩子在幼教点学习一段时间后,家长们发现孩子变得懂事听话了。这时,家长们才真正懂得村幼教点的好。于是,到第二学年开园时,村里的家长们都主动将孩子们送到幼儿园就读。“那一年,我们的幼教点就有175名娃娃了。”

凉山彝族自治州普格县五道箐乡村幼教点内,小朋友快乐成长。

“如今,乡里的三个幼教点已有427人名儿童入园就读,有20余名专职幼教老师。”更让胡正华感到高兴的是,五道箐乡适龄儿童入学率已达到100%。“家长们都知道了读书的好处,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胡正华说,教育从娃娃抓起,越来越多的孩子走进校园,认真读书。这让他看到了更多未来发展的新希望。

“在乡里任教的老师,大部分是本土的,也有一部分来自外地。”作为一名基层学校的管理者,胡正华希望看到,有越来越多的老师源自本地。“教师本土化,能为农村学校培养一批稳定的师资,这样更利于教育的发展。”

凉山彝族自治州普格县五道箐乡村幼教点内,小朋友快乐成长。

凉山州首个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今年9月开学,超六成新生来自本地

教育扶贫,师资“一马当先”。为培养更多本土优质师资,凉山州早已在行动了。今年9月,凉山州第一所独立举办的公办普通全日制高等专科学校──西昌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正式开学了。这也是我省第四个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该校校长余建忠介绍,首届新生入学,共报到了940人,其中以学前教育专业人数最多,达464人。新生生源地以凉山州为主,占66.2%,同时覆盖全省21个地市州,有汉、彝、藏、回等10余个少数民族。在大学毕业后,这批学生,特别是来自凉山本地的大学生,都将成为凉山基础教育的新鲜血液。

“以凉山州为例,州内共有17个县市,有3000多个幼教点,以及正在规划建设的400多所公办幼儿园。对学前教育师资的需求是很大的。而我们学校,就主要是为四川,特别是凉山州培养专科层次的学前教育老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特别注重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需要,着重培养一批双语学前教育老师,使得他们毕业后能更好地适应地方学前教育的发展。”在余建忠看来,教育扶贫,师资是关键。而培养本土教育人才,又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要针对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培养一支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幼儿教师队伍。”

西昌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创建,是国家西部发展、民族团结、扶贫攻坚的战略要求,是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举措,是事关凉山民生发展的大事。余建忠表示,学校的建立,对于凉山州深入实施彝族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进一步优化教师教育资源配置,加快专科层次小学教师、幼儿教师、艺术教师培养,打赢脱贫攻坚战具有重要作用。

如今,西昌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设有学前教育系、小学教育系和艺术教育系3个大专教学系部,拥有1所附属幼儿园和23个校外教育实习基地。为了让学生成才,为当地培养更多优质的教育师资,西昌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也制定出明确的成长计划。余建忠介绍,根据学校实际,学校制定了新的“一、三、十”发展规划。即在一年后,学校基本走上正轨。三年后,学校规模达到5000-6000人,建成特色鲜明的知名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顺利通过专科教学水平的评估。力争通过十年的努力,学校升格为本科学校。

凉山州:2018年底基本实现“一村一幼”全覆盖

五道箐乡农村幼教点彝族小朋友的发展变化,是我省“一村一幼”计划的一个缩影。四川新闻网记者从省教育厅获悉,凉山州从本地实际和群众需求出发,从2015年起,全力推进实施,到2018年底基本实现全覆盖。原则上每个村建设1个幼教点,每个幼教点不超过3个班。

在此之前,凉山州学前教育资源普遍紧缺。为落实“一村一幼”教学用房,凉山州“一村一幼”教学场地采用方式村委会活动室、闲置教学用房、租用民房、新建教学点等方式予以解决。凉山州重视学前教育,加快学前教育资源建设,尽最大努力满足幼儿入学的需求,同时“一村一幼”幼教点实行春季、秋季两次招生,平时可以根据当地幼儿的入园需要随时补招,因此幼教点相关数据呈动态发展。数据显示:截止2018年9月底,凉山州开办“一村一幼”幼教点3117个,招收幼儿12.61万人,聘用辅导员7976人。

为进一步提升“一村一幼”幼教点保教质量,实现农村特别是彝(藏)区学前幼儿“学好普通话、养成好习惯、懂得感恩情”的培养目标,促进辅导员专业能力的提高,建立行之有效的村级幼教点保教质量监测评估体系,凉山州开展了“一村一幼”测试活动,从“普通话听说能力”“健康文明习惯”“其他综合”三个方面量化指导教学活动。通过初步测试,在“一村一幼”幼教点就读幼儿经过一年及其一年以上学习,大部分幼儿能基本听懂普通话,运用普通话进行简单的日常交流;幼儿的好习惯在逐步养成。

让孩子得到更好教育,是许多家长的心声,也是凉山摆脱贫困的治本之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省教育厅厅长朱世宏曾表示,“一村一幼”计划是创新发展学前教育、突破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瓶颈的重要抓手。“‘听不懂’的问题将从这一代娃娃起逐步化解,让学生从‘要我上学’转变为‘我要上学’,民族地区教育乃至社会经济发展将由此进入‘良性循环’。”